客户服务

扫一扫联系我们
扫一扫联系我们
自武汉获批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,武汉市政院一直致力于武汉海绵城市建设,海绵城市从概念到试点,从试点到全域推进,从项目示范到系统治理,在城市内涝防治、消除黑臭水体、保护城市生态、提升环境品质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,海绵城市建设让家园更加韧性、宜居、智慧。3月21日,公司规划研究事业部给排水主任工程师范乐受光明日报邀请,讲述《雨水廊道 缓解内涝增强城市“弹性”》。
雨水廊道
缓解内涝增强城市“弹性”
武汉,这座被165条河流与166个湖泊环绕的江城,自古与水结下不解之缘。2015年,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,这标志着武汉在治山理水营城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。作为一名给排水设计师,我亲历并见证了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十年变化。
青山江滩
武汉因水而兴,亦曾因水而困,如何高效管理并合理利用雨水资源,防止城市内涝,保护生态环境,是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。在我看来,海绵城市建设就如同给城市“诊疗”,而雨水廊道则是其中的一剂良药。
雨水廊道,是城市中为雨水预留的“通道”与“空间”。通过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本底,如建筑、道路、绿地、水系等,提升了城市的蓄水、渗水和涵养水能力,实现了水的自然积存、渗透与净化,缓解了城市内涝,削减了径流污染,增强了城市的“弹性”与“韧性”。
青山江滩二期·雨水花园
东湖绿道
鹅咀双桥
湖心岛
在汉阳四新示范区,我们利用丰富的水网资源,构建了“三纵、三横、多廊道辐射”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。汛期时,这些狭长的绿廊成为雨水消纳与缓释的重要场所;非汛期时,则变身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。而在中法生态城,我们更是将城市现状自然径流排放通道与低洼区城市绿廊相结合,实现雨水廊道的“七十二变”。
面对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的挑战,我们也有应对策略。在后襄河公园综合改造项目中,我们结合区域地形与水域资源,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大型海绵系统。这一系统不仅有效消纳了自身雨水径流,还通过天然调蓄,控制了周边约21.8公顷范围的雨水径流。同时,我们还运用新技术、新材料,如具有光催化冷却功能的降温透气地面铺装,改善微小气候,缓解热岛效应。
后襄河公园
江汉朝宗、两江四岸,是武汉独特的生态禀赋。在青山江滩,我们将缓坡式堤防与滩地有机融合,采用海绵设施如植被缓冲带等,赋予生态廊道多重生态功能。临江大道、武昌生态文化长廊、东湖绿道等一系列海绵城市示范项目,实现了雨水径流的生态化收集、调蓄与净化,极大改善了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质量。
临江大道机非隔离带下沉式绿地
截至2024年12月,武汉已完成约454.6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,占建成区面积的45%,构建了与长江流域丰水型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。